中药典籍中的神奇植物“红豆杉”
2020-02-08 来自: 陕西省天行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:2067
《中药大辞典》是我国一部大型中药专业工具书,比较广泛地汇集了古今中外有关中药文献资料,为临床、科研、教学工作和中西医药结合,提供了较为系统和具有实际价值的参考资料。本书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,2008 年 4 月第 23 次印刷。
【异名】赤柏松(《盛京通志》),紫柏松(《蒙文汇书》)。
【成分】
① 红豆杉的叶子含双萜类化合物:紫杉宁、紫杉宁 A、紫杉宁 H、紫 杉宁 K、紫杉宁 L 等;另含坡那甾酮 A、蜕皮甾酮;金松双黄酮。 双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、抗氧化、抗衰老作用,对白血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;甾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糖、抗疲劳、促进生长的作用, 对风湿类关节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;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糖、抗 菌、抑菌、抗痉、抗过敏、抗凝血、镇痛等作用。
② 红豆杉的嫩枝含紫杉碱。紫杉碱具有降血糖作用。
③ 红豆杉的茎皮含紫杉酚。紫杉酚具有抗白血病和抗肿瘤作用。
④ 红豆杉的心材含紫杉素。紫杉素具有抗白血病和抗肿瘤作用。
【功用主治】 《本草推陈》:“利尿,通经。治肾脏病,糖尿病。”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叶:1~2 钱;小枝(去皮):3~5 钱。
【选方】
①治糖尿病:紫杉叶二钱。水煎,日服二次,连续用(如有恶心呕吐副作用,则停药;无副作用,可逐渐加量至五钱为止)。 (《吉林中草药》)
②治肾炎浮肿,小便不利:紫杉叶二钱,木通三钱,玉米须三钱。水煎,日服二次。(《吉林中草药》)
摘自《本草纲目》 【原著】
柏
(《本經》上品)
【釋名】
(音菊)、側柏。
李時珍曰:按:魏子才《六書精蘊》云:萬木皆向陽,而柏獨西指, 蓋陰木而有貞德者,故字從白。白者,西方也。陸佃《埤雅》云:柏 之指西,猶針之指南也。柏有數種,入藥惟取葉扁而側生者,故曰側柏。寇宗奭曰:予官陝西,登高望柏,千萬株皆一一西指。蓋此木至堅,不畏霜雪,得木之正氣,他木不及。所以受金之正氣所製,一一西指也。
柏實
【修治】
曰:凡使先以酒浸一宿,至明漉出,晒乾,用黃精自然汁於日中煎之, 緩火煮成煎為度。每煎柏子仁三兩,用酒五兩浸。 時珍曰:此法是服食家用者。尋常用,只蒸熟曝烈,舂簸取仁,炒研入藥。
【氣味】
甘,平,無毒。
甄權曰:甘、辛。畏菊花、羊蹄草。
徐之才曰:見葉下。
【主治】
驚悸益氣,除風濕,安五臟。久服,令人潤澤美色,耳目聰明,不飢不老,輕身延年(《本經》)。療恍惚,虛損吸吸,歷節腰中重痛, 益血止汗(《別錄》)。治頭風,腰腎中冷,膀胱冷膿宿水,興陽道,益壽,去百邪鬼魅,小兒驚癇(甄權)。潤肝(好古)。養心氣,潤腎燥,安魂定魄,益智寧神。燒瀝,澤頭髮【發明】 王好古曰:柏子仁,肝經氣分藥也。又潤腎,古方十精丸用之。 時珍曰: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,味甘而補,辛而能潤,其氣清香,能透心腎,益脾蓋仙家上品藥也,宜乎滋養之劑用之。《列仙傳》云 :赤松子食柏實,齒落更,行及奔馬。諒非虛語也。
柏葉
【修治】
曰:凡用 去兩畔並心枝丫,用糯泔浸七日,以酒拌蒸一伏時。每一 斤,用黃精自然汁十二兩浸焙(又浸又焙),待汁乾用之。 時珍曰:此服食治法也。常用或生或炒,各從本方。
【氣味】
苦,微溫,無毒。
權曰:苦、辛,性澀。與酒相宜。頌曰:性寒。之才曰:瓜子、牡蠣、桂為之使。畏菊花、羊蹄、諸石及面曲。伏砒、 硝。弘景曰:柏之葉、實,服餌所重。此云惡曲,而人以釀酒無妨。恐酒 米相和,異單用也。
【主治】
吐血、衄血,痢血、崩中、赤白,輕身益氣,令人耐寒暑,去濕痺, 止飢(《別錄》)。治冷風歷節疼痛
止尿血(甄權)。 炙, 凍瘡。燒取汁塗頭,黑潤鬢發(大明)。敷湯火傷,止痛滅瘢。 服之,療蠱痢。 作湯常服,殺五臟蟲,益人(蘇頌)。
【發明】
震亨曰:柏屬陰與金,善守。故采其葉,隨月建方,取其多得月令之 氣。此補陰之要藥,其性多燥,久得之大益脾土,以滋其肺。 時珍曰:柏性後凋而耐久,稟堅凝之質,乃多壽之木,所以可入服食。 道家以之點湯常飲,元旦以之浸酒辟邪,皆有取於此。麝食之而體香, 毛女食之而體輕,亦其証驗矣。毛女者,秦王宮人。關東賊至,驚走 入山,飢無所食。有一老公教吃松柏葉,初時苦澀,久乃相宜,遂不 複飢,冬不寒,夏不熱。至漢成帝時,獵者於終南山見一人,無衣服, 身生黑毛,跳坑越澗如飛,乃密圍獲之,去秦時二百餘載矣。事出葛洪《抱朴子》書中。
枝節
【主治】
煮汁釀酒,去風痺、歷節風。燒取 油,療 疥及蟲癩良(蘇恭)。
【附方】
霍亂轉筋:以暖物裹腳,後以柏木片煮湯淋之。(《經驗後方》)
齒 腫痛:柏枝燒熱,拄孔中。須臾蟲緣枝出。(《聖惠》)
惡瘡有蟲:久不愈者,以柏枝節燒瀝取油,敷之。三、五次無不愈。 亦治牛馬疥。(陳承 )